什麼時候下音樂? — 影像與音樂的時間關係(上)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9 min readNov 16, 2019

文|吳沛綾

相信大家在看電影或是看電視劇時,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看著演員的表演,沈浸在其中的時候,突然音樂進來了,但音樂不是滑順地溜進來而是充滿了突兀感,有時候甚至有點大聲,讓人覺得受到干擾,然後也許接下來隨著音樂,我們被帶到下一個畫面,我們好像可以理解到這段音樂的用意,但還是對前面的進入點感到尷尬癌….

大家都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電影,當然也是。金馬影展大師講堂時米丘曼契夫斯基也提到,過去剪輯時真的拿著膠卷剪貼時那種好像把時間就攤在眼前的情形,讓電影導演們、剪輯師們對於操弄時間可以有很多創意想法,當然現在使用數位科技來剪輯、製作音樂,我們也可以更輕易(甚至可以輕鬆重來)用眼前的製作界面(空間)呈現出時間的序列,玩弄、架構時間。

既然都是時間的藝術,那,影像與音樂、聲音怎麼搭配呢?在談風格前,到底要在什麼時候讓音樂加入影像,是首要之務。這也是大部分製作配樂過程的第一步:Spotting Session,讓配樂、聲音與導演開會討論,決定哪裡要有音樂、哪裡要 in(進)/out(出),再來才是談這段音樂是什麼。

但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音樂在電影裡的最直接影響。

畫內音(寫實)/畫外音(非寫實)

在配樂前輩王希文的講座裡,他常常會提到「寫實」、「非寫實」的概念,不管在音樂劇或是電影配樂的呈現裡都是,因為一個正常人並不會走在路上突然間就開始有配樂幫下,甚至是開始唱歌(音樂劇)啊!這也是在電影聲音裡面一個最基礎的定義,知道什麼是畫內(diegetic sound)與畫外音(non- diegetic sound):畫內是在這個影像中的世界裡會出現的聲音,例如角色的對白、大部分的環境音、音效、畫面中我們看到的收音機播放出來的音樂及廣播、畫面中樂團演奏的音樂….,畫外則是不屬於這個畫面中/故事中該出現的聲音,如旁白、事後配上的電影配樂、特殊效果類的音效等。

在畫內與畫外的狀態,便是寫實與非寫實的不同方向,也因此,當配樂、旁白加入,觀眾因為旁白、音樂得到了影像外的資訊與情緒(不管是與影像故事同向、反向、刻意營造另一層用意…),基本上要完全沒有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是不可能的。這也造成了「要不要有音樂」的命題,因為音樂一旦進了,一定是會被注意到,而且是會改變觀影狀態的。

(既然有了寫實與非寫實的狀態,藝術家們當然就會開始思考怎麼樣可以遊走之間、讓銜接變得平順,或更進一步地去操弄他們。這是題外話XD)

所以,眼前的這場戲到底要有音樂嗎?

我想,除了直覺、常見的用法(例如遠景、動作追逐段落、蒙太奇段落、MOS 等,但常見有音樂的時刻,不代表這個個案放音樂就一定是最好的),我們可以從思考影像與音樂之間的平衡下手。

影像與音樂之間的平衡

所謂的平衡,不是指畫面多大,音樂就要下多重這種粗淺的想法,當然,如果這是一個完全非寫實的奇幻世界,那音樂可以挺豐富的,因為那是世界觀的一部分。但大部分時候,我們要先釐清這場戲在整部片的重要性,釐清這場戲想要傳遞出的主旨,思考影像上的表演夠了嗎?構圖與燈光營造出來的觀點是什麼?對白的比例與音效比例如何?等等,這些通常會透過與導演的討論進行,畢竟要掌握整個影像故事風貌的執行者是導演;身為配樂,我們要知道音樂不再獨立存在,而是在這段戲裡擔任的平衡的比例,以及成為操弄觀眾情緒及觀點的一員。讓我們想想:若演員情緒十分飽滿、劇情緊湊,且鏡頭處理是過肩鏡頭,對白又處處精華無法遺漏 — 這時候還下音樂,豈不是在造孽了?

當音樂不與影像同向

但如果是另一種情境 :在導演的觀點裡,這場戲想要表現角色的情緒害怕-失落-憤怒,然而演員在這段時間裡可能只展現了前面兩者,或是最後的「憤怒」,這時候其他的影像元素可能也只補足了20% — 就算身為觀眾可能覺得演員情緒飽滿、劇情緊湊、鏡頭語言也很豐富 — 音樂很可能仍會被要求來表現其他的情緒了。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形,聽起來蠻合邏輯的,大部分時候也好感受。但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也可以想想,這個當下影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資訊,和其他處是否有相契合或規劃?假如音樂做出與影像上情緒不同的方向,那演員的表演肯定會被吃掉一些,假如這是一個中景,眼前的這位演員有能耐讓音樂去說這些話嗎?若音樂要帶給觀眾的訊息其實比演員自身重要,那就下吧,但如果不是,也許就要思考看看兩者的平衡。當然,下與不下的抉擇,也是與音樂層次、風格相牽連的,假如音樂的存在做到補足演員情緒、又帶出其他層次情緒(就像個可以演出一堆潛台詞的厲害演員一樣),那說不定下了是很好的,而這樣不一定是要音樂本身就可以傳遞訊息,可能是和影像的同步之後發現可以帶出這些訊息。

然而說到頭來,有時候第一直覺挺重要的,因為那反應了身為其中一種觀眾看到影像的心境,後續的分析也許讓配樂者「變聰明」了,卻也要回過頭來檢視,為什麼分析後會和之前的想法有落差,為什麼討論過後會變得不同,那樣做真的比較好嗎?

導演對於音樂的前置

許多時候,導演在事前 Story Board 階段思考戲的安排,或是接著在剪輯時所磨出的節奏與敘事中,最好要有一些音樂上的想法。否則可能會造成以下情況:

有時候會發現配樂的每一段都短短的,不斷進出,身為觀眾覺得要一直被打斷情緒好困擾啊…如同先前所說,音樂的進入會被注意,「出」當然也會被注意,每一個進出可以想像成這段場景被包裹了什麼樣的質地,一直切換,是這個電影想要的嗎?若是刻意的效果安排倒無妨,但若這是因為前置思考不夠全面導致的缺失,例如每一場戲都蠻短,想講得內容豐富但影像結果的資訊不足,足夠厲害的配樂給予足夠的時間也許有辦法相救,例如試驗看看不同的進點,或是讓音樂持續存在,但用層次做出區別。可是再怎麼樣,若原先有留一些情緒、影片節奏呼吸上的空間給音樂,這種情況下通常也才能造就最佳電影配樂獎以及最佳影片、導演的誕生。當然,若是以對白、寫實為重且各項視覺元素都搭配得宜讓人目不轉睛的電影,相信配樂者也會很樂意讓自己變成幾乎在片尾才出現的工作人員的。

以下,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段配樂:電影「贖罪」中的片段。在音樂上,這之中男子合唱的橋段便是寫實與非寫實的良好搭配應用啊。而在影像上,這段原本就預設讓音樂來說很多內在的情緒,並且讓觀眾成為知曉、旁觀這一切場面的人。是這樣才能造成配樂可以寫如此動人的音樂,同時又達到影像意義上很好的平衡。

那好,假如決定這段音樂要下了,我們要用什麼方式讓音樂進入影像裡呢?

In / Out 點的時機與進出方式

在這之前(又來了XD),我要先來談談聲音與影像的時間關係,這部分,通常是導演、剪接會決定好的,但有時候也會落在音效混音的手中,而講完這個,音樂的部分也會更好理解。

什麼叫做聲音與影像的時間關係呢?我想大家應該多少有印象,有時候在看電影,好像在前一個場景中會先提前聽到一些聲音,結果過沒多久,下一個場景就進來了,或是在片尾時,發現畫面切黑之後還有聲音/音樂延續吧?

以上這個影片對於大部分的手法都有對應的例子說明。以下,則是我用文字翻譯整理自 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第165頁,加上一點補充的部分:

  1. Straight Cut:就是讓聲音與影像完全同時剪接,換到下一場的時候,對話、環境音就是剛好進入下一場。常常在實務上,聲音後期還是會讓兩場戲的聲音有一個很快的 Crossfade(交叉淡化),通常是 1/4 格(大部分電影是一秒有24, 25 或 30 格)的長度,以防 Click 的情況。
  2. Hard or “bang” cut:當一個場景還在延續,結果突然間就是用聲音甩你一巴掌告訴你,嘿,我要 make a change!的情況。聽起來好像很糟,但其實也未必,當一個場景的意圖就是要讓角色之間有奇怪的尷尬、疏離,或是像在非現實情況下、或真的要凸顯某件事,也許會有這樣的做法。
  3. 一段長長的音樂,像是橋樑一樣,銜接了兩場戲(或甚至更多)。相對 Hard cut,這明顯軟化了剪接帶給人的感官刺激,也帶有點時間好像消逝、敘事不再是與順時俱進的意味。
  4. Fade Out/ Fade In:淡出與淡入,如同字面上,漸漸地讓聲音消失或是進入。大家可以想一下這會是什麼感覺,在對白、旁白上的作用,又和在音樂上的作用是一樣的嗎?
  5. Prelap,也叫做 J-cut(因為 J 這個字的形狀):也就是讓下一場的聲音、對白先進,然後才剪接。這會帶給觀眾一種預期的心理(當然),同時也會比 straight cut 給大家一種更有活力的感覺。
  6. Postlap,也是 L-cut(因為 L 這個字的形狀):與 J 相反,讓聲音延續到下一場,這樣當然有種讓這場戲變長的感覺,延伸了這場戲的情緒。
  7. 畫內音變成了配樂:例如在前一場戲中,有樂團現場演奏,但到下一場戲時,時空不同,樂團不在那,但演奏的音樂持續,且可能有點變化,成了下一場戲的配樂。
  8. 畫內音接起了幾場戲,但在這些戲中扮演不同的觀點(同時維持著 source 的角色):像是在前一場戲,大家在聽廣播聽見了一段話,接著下一場戲大家來到了那個廣播間,剛好繼續延續了那段話。這部分,也很適合想想看如果是音樂的話,身為配樂,又會怎麼寫呢?

聲音與影像的時間關係,大致上有以上這些,但大部分的手法,影響得幾乎都是「畫內音」,也就是「寫實」元素的聲音。那音樂與影像的時間關係呢?又或者,音樂與聲音、影像的時間關係呢?

既然配樂是畫外音,我們對於配樂的進出要求和對聲音的進出要求顯然就會不同,可以操弄的空間又更寬廣。而這些不同,因為篇幅的關係,就待我下回分享吧,也很歡迎大家先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喔!

這篇文章內容的參考資料來源除了節錄了不少 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Chapter 11 的內容外,也有一些概念來自 Music Edit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The Art and the Process,當然,最大的來源其實是每一個與我合作過的導演們,在來回修改的過程以及試圖和我訴說影像故事、主旨、角色、想做到的平衡的過程,從中我學到了很多事。

影像與音樂的時間關係(下)裡面,會包含音樂的 in /out 手法,以及音樂的節奏與影像搭配上的一些分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來追蹤有序音樂、或是追蹤 Medium 這裏,也可以來看看我們的網站,我們是年輕的配樂、音樂製作公司,以管弦樂、傳統樂器跨界為主打,粉專上除了作品、活動分享外,我們固定至少隔週日固定會有配樂分析、作品解說、音樂知識分享的專文。另外,若對於本篇有疑問、指正、想法,也歡迎提出指教。

--

--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