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I :與導演相遇

文|吳沛綾

電影《美國女孩》是今年以黑馬之姿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等七項大獎,並獲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觀眾票選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攝影的劇情長片,2021/12/3 起於全台各地戲院上映,也是我擔任配樂、有序音樂為音樂製作的第一部院線劇情長片。

配樂創作歷程會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於 12 月中前連載完畢。

和鳳儀的相遇,到合作《美國女孩》的配樂,很像是個粉絲如願以償的經歷。一直到前幾天看到上映戲院一覽表時,我又哭了出來,想著這一切,真是太好了。(結果在看首映的時候都沒有哭得像看戲院表一樣兇)

2018年10月,那時候剛做完一部武俠短片《氣》(註 1),也因緣際會在金穗影展看了《姊姊》(註 2)這部短片,心裡想著好喜歡這部短片啊,最後那個泡泡出現時,是震進心裡頭的。結果,《氣》的導演和鳳儀是高中同學,當時剛好和劉易導演灑了我對《姊姊》的小花之後,他跟我說,欸!鳳儀很喜歡你的配樂,快去私訊她!

那時候的我,剛做完一個有在金馬影展上播的短片作品,第一次知道哇台灣有這麼多影展,而這些影展的規模或獎項類別是如何。說來慚愧,在這之前的我頂多就是看看些院線片,走進華山已經覺得自己看得片比一般人多了。然而,剛念完研究所回來台灣,做完《氣》的配樂後,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辦,急著上一些課,用充實自我來彌補沒有案子的焦慮。於是,在劉易的鼓舞下,我私訊了鳳儀,她馬上約了我到北門的一間咖啡廳,我們單純地聊天,而她給我很多人生、接案、名片的建議等等,鳳儀對我來說,是遠在天上、充滿才氣,但又很溫暖很溫柔的天使姊姊。

(雖然當我跟劉易說她是天使姊姊的時候,身為鳳儀高中同班同學的劉易表示:「恩,還是不要戳破你好了哈哈哈哈哈」。(但他馬上補充「可是很有才氣啦!」)

當時的我,知道鳳儀的長片計畫,雖然心裡頭覺得好想有機會可以做這部的配樂喔,但也只是在心裡想想,畢竟對年輕配樂來說,第一部長片的到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很多的信任、對方的勇氣和運氣。

2020年4月,有天,鳳儀拿了劇本給我讀,說想帶我和華川一起見個面,當時她只有說之前我做配樂的短片《島嶼故事》(註 3)的製片是華川,可以讓我們見面認識一下。我也沒想太多,因為鳳儀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好像一直能夠把人們串在一起,縱使我總是表現地怯懦和退縮,她還是能十分自然地用讓人非常舒服的方式媒合大家。還記得在公館的雪可屋見面時,我一走進去,發現原來這就像面試一樣,而不單單只是一個輕鬆的閒聊。然而,身為配樂的我,不斷地在逃避用語言和文字敘述想法的能力,更不知道看到劇本的時候該對音樂有什麼見解(以往的我練習比較多的是從已經剪好的影像開始提案、做配樂),只講了一些我身為觀眾的想法。半聊天半面試的過程中,我簡直痛恨自己的無能和準備不足,感覺一旁的製片應該非常傻眼,心裡滿是愧疚,總覺得浪費了他們的時間。接著,鳳儀問了我,「那你覺得用什麼樣的樂器合適呢?」,在聊天過程中確認這部片會以寫實的方向拍攝後,我僅是靈機一動,想著,啊!鋼琴已經太多人用且太直接的答案了,而這部片也不適合用合成器,該是個簡單且貼近人心的樂器。不如就吉他吧,同時也想起了《戀戀風塵》中陳明章樸實動人的吉他,我和鳳儀說「好像吉他蠻適合的耶,而且吉他有很多種類,也可以是呈現蠻多元的音色呢」。(但我以為我講完這句話就可以算了…回家之後只覺得哀,以後再說吧,當下講出吉他有很多種類、音色的我,其實根本也忘記到底有哪些種類,回到家第一件事是去 Google。)

2020年10月17日,這天,是疫情前還有持續在以小提琴手身份接樂團演出的我,前往日月潭花火節演出的日子(殊不知我的小提琴樂手身份就這樣隨著疫情而消逝,配樂的案子也就剛好遞補上來,變成全職配樂了)。在遊覽車從台北到日月潭的路上,鳳儀打來,

「沛綾,我想找你做美國女孩的配樂。」

「?!」(又驚又喜又害怕,但還是超驚喜)

「我覺得你上次提議的吉他很好,我覺得吉他很有美國的感覺」

「?!」(什麼,我只是靈機一動,而且我根本沒有想這麼多…但謝謝 Fiona,竟然如此認真看待我的建議,還為其賦予了意義)

「但我覺得好像應該要再有比較線條的樂器」

「嗯嗯嗯,我也覺得」當時是真的可以理解,不是隨便應和的那種,頓了一下,我回答,

「我覺得好像可以用豎笛耶,就蠻溫暖的,音域也算廣」除了溫暖、容易表現呼吸感外,其實心中想的是,不想再一直用弦樂了,雖然因為自己是小提琴樂手的身份用弦樂真的很擅長很熟悉,且在短片配樂時常沒有預算,用小提琴我可以自己錄,馬上增加質感。但這次會有錄音預算了吧,心裡覺得用小提琴作為旋律主奏用到有點膩的我,總想要做一點改變。同時,也直覺豎笛和作品的氣味很合。

結果鳳儀馬上說好啊,她也很喜歡這樣樂器,不過我也可以回去再想想看。接著繼續聊了聊,她說,她想到她很喜歡《四百擊》的那種配樂方式,就是一個 Theme 不斷重複,但會在不同的地方做一些變化的詮釋。我心裡想,啊不是很多電影都這樣嗎?不過也還是說了好啊,我回去想想看。

樂團演完的隔天,回到台北,馬上翻了《四百擊》來研究一下配樂方式。恩,其實我沒有很懂,的確還真的是一個主題,但樂器編制蠻豐富的啊…要怎麼把這樣的概念用在美國女孩呢?鳳儀心裡想的變化是什麼呢?

註 1:短片《氣》(編/導:劉易、製片:蘇庭睿),2018 金馬影展華語透視界、2019 高雄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註 2:短片《姊姊》(編/導:阮鳳儀),2018 東京國際短片節(Short Shorts & Asia)最佳觀眾票選獎、2018 高雄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2018 HBO亞裔美國人視野獎。

註 3:短片《島嶼故事》(編/導:張林翰、製片:苗華川),2020 翠貝卡電影節學生組評審團特別獎、2020 坎城影展基石單元。

下回待續:《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2 : 尋找屬於美女的靈魂

我們是有序音樂,除了音樂創作與製作,也不定期推出配樂與世界音樂知識文章,歡迎 Follow 我們的 Medium 或者 粉絲專頁! 相關邀約請洽 texturemusic.tw@gmail.com

--

--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