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沙丘》中的世界音樂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8 min readOct 1, 2021

--

文|楊易修 ,潤稿|吳沛綾

(以下僅有在介紹音樂使用情境時微雷,請安心閱讀)

《沙丘》一書以龐大繁雜的架空世界觀影響著無數科幻片,其在星球文化中,除了仰賴想像力外,也可發現許多源自於世界各地區文化的痕跡。當《沙丘》翻拍成了電影,美術、造型與攝影創造了栩栩如生的沙丘宇宙,而在聲音方面,角色的語言以及音樂、音效也不遑多讓地為這樣的文化建構作出了屬於它們的詮釋。

這次,我們介紹幾樣在電影《沙丘》中,大家也許聽過、卻又不那麼認識的世界音樂元素,少了他們,或許音樂還是能夠維持適當的風格性和張力,但加入他們絕對能達到一定的渲染和加分,同時也能解釋為何世界音樂為《沙丘》這部異星科幻故事的配樂,能夠對觀眾製造一種似曾相識的儀式感與神秘感。

一、帶有中東音樂特色的人聲(Voices)

使用情境:適用劇情多處,主要用於定調沙漠的世界觀。

欣賞完電影後,不難發現聲樂在配樂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作曲家 Hans Zimmer 本人曾在受訪中提及他在聲樂方面的核心想法,他在人聲的處理上,嘗試創造無法被理解的全新語言,幫助觀眾不分心,卻又因為語言能夠跨越文化的隔閡,觀眾雖不能理解,還是得以藉由音色、發聲方式等細節,拾獲一些情感上的資訊。

即便作曲家在設計人聲時,刻意避開某些代表性的特色不過度強調,導致比較難直接辨識其蘊含的地理位置,我們仍然能從一些唱腔上的音色特質以及一些音程線索,推測當中含有中東音樂的特色。

來源:https://www.maqamworld.com/en/jins/hijaz.php

「中東」的刻板印象,可能就屬以上這個名為 Hijaz 的 Jins(※註)了,增二度音程以及具備導音功能的小二度都是其主要特色,配樂中,例如以下的片段(可聆聽 1:31 至 2:10)中,視 C 為主音時,可以發現音階構成中的降 D、E、F,都在 Hijaz 中。

※註:Jins 是音階(Maqam)的組成元素,多數為四音,少數是三或五個音,兩個以上的 Jins 可以構成一個音階。大致上可以比擬為希臘四聲音階 Tetrachord。

除了女性的歌聲之外,更廣為世人所知的,應該是每天五次禮拜時,來自清真寺宣禮塔上男性神職人員(Muezzin)主持的禱詞朗誦(Adhan)。值得討論的是,這樣的古蘭經吟誦方式(Tajwid),客觀來說符合絕大多數人們對「音樂」或者「唱歌」的想像:有由音高的改變而組合出的明顯旋律線。

但伊斯蘭教徒普遍不認為這是音樂,他們基本上禁止任何感官享受。事實上,音樂是否「合法」,端視各國政府或各地區教派、在各個時期所做的的不同解釋,儘管每個人對於「音樂」的解釋各自為政,但穆斯林對於「禮拜時的誦經屬宗教行為」彼此有共識,所以這樣的「聲音」,毫無疑問,如今還是能擔任伊斯蘭文化的代表特色。

蘇菲教派在伊斯蘭文化中獨樹一格,相信透過音樂能與真主合而為一

延伸聆聽:

二、杜讀管(Duduk)

使用情境:適用劇情多處,主要用於定調沙漠的世界觀。

源自高加索山下的亞美尼亞,至今已三千年歷史,遍布於中東、中亞地區,屬於雙簧氣鳴樂器,這個類別的樂器直覺可以聯想到西方的雙簧管家族和東方的嗩吶家族。音色圓潤、表情豐富、音域窄、多滑音,是電影配樂的常客,Hans Zimmer 本人就在 2000 年《神鬼戰士(Gladiator)》的電影配樂中曾經使用。

Canberk Ulaş 即興演奏

在外型上,杜讀管也酷似同為雙簧樂器的管子或篳篥(中國、日本、朝鮮為主),從音色上就能分辨出與杜讀管同樣富表情的長線條,與非常多大小跨度的滑音。

1. 中國管子:又稱「河北大管」,與杜讀管同樣常用在表現悲涼或粗獷的場景與劇情,如果是在國樂團中合奏,則常由嗩吶手兼任吹奏。

2. 朝鮮篳篥(觱篥):亦具備上述各項特質,此外又會加上藉由快速改變簧片含在口中的深淺,更誇張地呈現抖音技巧,一如朝鮮族的其他樂器。

延伸聆聽:

三、風笛(Bagpipes)

使用情境:亞崔迪家族(House Atreides)核心成員首度剛抵達新封地厄拉科斯(Arrakis)。

歐洲各地──從蘇格蘭橫跨到巴爾幹半島,都遍布著不同形式的風笛,這個樂器必備要素如下:風袋或氣袋(Pipe Bag 或 Air Reservoir)、吹管(Blowpipe)、持續音管(Drone)以及旋律管(Chanter),運作原理是把空氣透過吹管吹進風袋中,再透過手肘等身體部位擠壓送氣,並以雙手於旋律管上演奏。此運作方式造成這項樂器聲響上最大的特色:持續不斷的管樂聲響,而這樣的發聲源自其「持續音管」(Drone:在音樂上我們也稱 Drone 是一種綿延不絕、不太有變化的持續音)的設計。

獨特的裝飾音是風笛家族另一個特色。由於此樂器天生設計就是以不間斷的圓滑奏為主,如果前後各是同音的長音,要製造斷音的效果就需要加上裝飾音。最常見的方式是在兩音之間插入時值極短的異音(音高是更高或更低,則視樂器演奏便利性),如此便能造成聽覺上的換音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中確實有讓畫面帶到樂器本身,而非只用音樂象徵,實質上這也強化了由地球出發的文化殖民意義。

在此介紹兩種常見的風笛:

1. 蘇格蘭高地風笛(Great Highland Bagpipes):應該是所有風笛種類中最有名的,常見於行軍時使用,可說是凱爾特人的代表文化之一。示威感非常強烈,即使只有一支,聲響就大得不可思議,如果是當地婚禮有邀請風笛樂手,甚至要在教堂外演奏!

2. 愛爾蘭尤利安風笛(Uilleann Pipes):同樣是凱爾特人的另一大代表文化,愛爾蘭風笛的知名度也不遑多讓。整體音色較為柔和且適合室內,必須以坐姿演奏,平時將旋律管用大腿抵住,當管子拿起來時才是樂器所能發出的最低音。同樣適合室內演奏的另外有 Northumbrian Smallpipes、Scottish Smallpipes 等。

延伸聆聽:

如果想要一睹各種風笛的樣貌差異,奇美博物館的樂器廳的歐洲區有不少收藏。

四、喉音(Throat Singing)

使用情境:皇帝的軍隊薩督卡(Sardaukar)閱兵。因應姐妹會等劇情,在電影裡以女聲為主軸的配樂中,幾乎只有這個橋段是明顯的男聲演唱。

1. 呼麥(Khoomei):蒙古、吐瓦地區稱「呼麥」,簡單來說,是歌者藉由改變嘴型以及喉部肌肉,使我們發聲中不同的泛音音高能夠凸顯,以達成能夠同時發出兩個以上聽得清楚的音高。聽起來不可思議,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曾經在音樂學家吳榮順教授的課堂上練習過),只是若要真正控制得當、泛音明顯,可能要去草原或戈壁待上一輩子才有機會了。

以下為卡基拉(Kargyraa,意為冬日狂風,代表三界中祖靈居住的下界)演唱範例,主要是以喉腔共鳴。呼麥另外有多種唱法,並常以大自然元素和現象命名,較為知名的兩種分別為以頭腔共鳴的西奇(Sygyt,夏日微風,代表天神居住的上界)以及以鼻腔共鳴、同名的子分類呼麥(Khoomei,風捲過岩石,代表人類居住的世界)。

2. 藏傳佛教誦經(Tibetan Buddhist Chant):假如有稍微認識藏傳佛教,一定會被喇嘛們(主要是格魯派)群體誦經那低沉、渾厚的聲響震懾,他們使用與卡基拉極為類似的發聲方式:

延伸聆聽:

如果想要創作類似的音樂,推薦兩款音色庫(Sample Library)如下:

雖然《沙丘》中建構的是架空的宇宙世界觀,但畢竟這些想像的來源還是地球文化,混和各地的傳統樂器在具有未來感的配樂中的這件事變得更合理,且原始樂器的樣貌和音色也能忠實呈現,不用為了抹滅痕跡而躲躲藏藏。採集這些具有「世界感」的元素或許不難,但要如何構思、用怎樣的方式跳脫思維、互相組合應用,再用現代的手法包裝,顯然就是創作者們大顯身手的舞台了。

我們是有序音樂,除了音樂創作與製作,也不定期推出配樂與世界音樂知識文章,歡迎 Follow 我們的 Medium 或者 粉絲專頁! 相關邀約請洽 texturemusic.tw@gmail.com

--

--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