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樂跨界創作手法之四大階段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11 min readJul 10, 2021

--

文|楊易修

圖為葡萄牙法多(Fado)演出,筆者 2016 年 2 月攝於里斯本 Clube de Fado

身為音樂創作者,如果今天收到一個需求,是要創作「某地區的音樂」,你會怎麼做?

如果要快速有效,直接找到對應的配器和音階應該最簡單,若有餘裕,也可以大致蒐羅一些標誌性的節奏。但,下一步呢?這些節奏的重拍和平常習慣的相同嗎?(例如甘美朗音樂最低音的大鑼並不是在大部分人習慣的第一拍)如果作品篇幅沒有過短,曲式上是不是有什麼可以發揮的(好比一首完整的北印度古典音樂習慣以緩慢、空靈的即興開始,凱爾特音樂則喜歡聚集多首小曲子不停歇連著演)。

要讓案主得到想要的聲響不難,但要做到認真對待自己的創作,我認為要能理解自己運用的每個元素。所以這篇文章嘗試將現今常用的跨界手法,分類為有順序性的四大階段,藉此來聊聊我認為值得探討的跨界音樂與他們所使用的技巧。

首先,需要鄭重強調以下的階段並無好壞之分,高階也不代表「優於」低階。如果硬是需要評斷,則純粹看應用在創作上的效果合適與否。

再者,各階段的技巧得以混合使用,並不相互排斥。故以下討論將會聚焦在該曲目的「特定部分」而非全貌。

  • 第零階段:移植樂器演奏同樣樂段
  • 第一階段:音階、節奏等顯性元素
  • 第二階段:合奏的織體、曲式
  • 第三階段:樂器意涵、歷史背景等文化層面因素

第零階段

MINYO CRUSADERS(民謡クルセイダーズ) — Aizubandaisan(会津磐梯山)

維持旋律進行改編

日本福島縣的民謠〈會津磐梯山〉由民謡クルセイダーズ改編的版本

前奏的多重元素讓聽眾摸不著頭緒:像是騷莎(Salsa)的打擊節奏、管樂器卻帶出略帶中東風味的旋律音階,巧妙地錯開聽眾的期待,沒想到進主歌令大夥跌破眼鏡,竟然是來自日本福島縣的民謠〈會津磐梯山〉。間奏甚至還引用爵士老前輩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的〈Caravan〉,如此跳躍式的引用,令我想起臺灣在解嚴後發展的拼貼式音樂(如豬頭皮的〈新草螟雞公夢〉)。

原始旋律樣貌的傳統演唱

Anda Union — Give You A Rose

維持旋律進行改編

Anda Union — Give You A Rose,取新疆塔吉克族民謠改編

名聲遠播至太平洋另一端、來自內蒙古的蒙古傳統音樂跨界樂團 Anda Union,將取材自新疆塔吉克族民謠的旋律做了全新的詮釋。

以數把馬頭琴為主角,有別於東方音樂單一旋律線的刻版印象,此處納入大量的西方和聲(三度和音)與副旋律插音的觀念,稍微讓織體交響化,以疊高低八度旋律等方式,使通常演奏同音域的馬頭琴們,能錯開把位,在音域上擴展,也另外放入弓擊琴弦發出的短跳音等西式技巧。

國樂中引用相同旋律的曲目〈送我一支玫瑰花〉

天地雅楽 — ホルスト組曲「惑星」より「木星」

維持旋律進行改編

由天地雅樂改編〈木星〉

由日本雅樂的木管樂器,詮釋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Holst)著名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中的〈木星 — — 歡樂使者(Jupiter — The Bringer of Jollity)〉片段。

篳篥、龍笛、鳳笙,保有雅樂管樂齊奏時,三樣樂器各自的特色,即篳篥與笛以八度交疊主旋律,讓鳳笙堆疊日本雅樂標誌性的和弦音堆「合竹(あいたけ)」,而非以笙演奏西式和弦進行。

管弦樂團原版〈木星〉

第一階段

LEENALCHI(이날치) — Tiger Is Coming(범 내려온다)

引用聲樂唱腔

LEENALCHI — Tiger Is Coming,結合傳統盤索里唱腔

朝鮮半島著名的說唱藝術盤索里(Pansori),傳統演出形式只有一位主要說唱者輔以一位坐姿擊鼓,LEENALCHI 則在編制上豐富化,以三位主要女歌者搭配男歌者為主角,甚至有少見的雙貝斯組合。

這首曲目取材自現存五首傳統曲目之一《水宮歌(Sugungga;수궁가)》中關於老虎下山的章節,直接引用盤索里的唱腔和生動的表達方式融入富有穩定、持續節奏的當代音樂之中。

盤索里《水宮歌》演出片段

ZHI16 — 游乐场

取樣聲響

ZHI16 — 游乐场,取樣多樣中國元素並以電音的手法呈現

取樣中國民謠、中國樂器並且加上倒轉(Reverse)等各式效果,再佐以聲景、聲響、對話。

使用取樣電音製作人絕對不在少數,我個人另外非常喜歡北京的 Howie Lee 跟法國的 Nicola Cruz,通常這類型的取樣在豐富音色和地域指涉的目的上,總能取得極大的效果。

Vision String Quartet — Samba

移植節奏

Vision String Quartet — Samba,以弦樂四重奏呈現森巴的律動

整首的編制和技巧非常單純,即利用弦樂四重奏的撥奏(Pizzicato)保持森巴(Samba)的舞動感,從頭到尾始終如一,一如森巴遊行中不曾冷卻的熱情氛圍。

由中提琴開場,演奏常見於吉他上的標誌性的節奏型態 Partido Alto,大提琴走的旋律線條也是森巴式的一、五度,節奏則完全貼合森巴的鼓點。

Partido Alto 節奏,譜例引用自維基百科
森巴打擊樂器合奏範例

黃明志 — 閔閣拉巴

使用傳統樂器

黃明志 — 閔閣拉巴,使用緬甸豎琴在流行音樂

緬甸豎琴,常同時演奏主旋律的高低八度音,並偶有琶音,但和弦上趨於單一,思考上也是以旋律線條為首要考量。而本首曲目中,確實保留部分快速琶音的裝飾,以及左手抖音的手法,然而也融入流行音樂常見的旋律插音、甚至以與木吉他合作,組合出西方分散和弦的方式伴奏。

黃明志的《亞洲通吃》系列看似簡單有趣地調侃亞洲各地區的語言、風俗以及音樂,其實從跨界音樂的角度來看頗有巧思。

緬甸豎琴傳統演奏

第二階段

Nightwish —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引用曲式

由 Nightwish 改編的 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由芬蘭交響金屬樂團 Nightwish 改編的〈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看似是首 68 拍的搖滾曲目,事實上卻可以找出許多凱爾特(Celtic)音樂中的元素。

讓我們先來聽間奏段:凱爾特音樂一大的特色,是在一首曲目中歸納出兩大部分(稱 A 與 B 段)並且以「AABB」的順序反覆演奏,正好符合這段間奏的前半部。同時,旋律的節奏是非常明確的吉格舞(Jig,此處為 Double Jig),甚至也沒有明確的和弦,符合傳統音樂缺乏和聲開展的樣貌。接著再把前面段當成間奏的引子,發展間奏的後半段,用搖滾樂的習慣延續著力道,開始電吉他 Solo。

放寬到整首曲子來看,也是非常顯著的吉格舞,畢竟曲目作者 Gary Moore 就是來自北愛爾蘭的音樂家,並且在原作上有更多凱爾特器樂的演繹。

Double Jig 旋律之節奏,譜例引用自 RSCDS
原唱於 1986 年發行之作品,原作使用更多凱爾特音樂的樂器

王辰威 — 《阿勒頗》三弦協奏曲(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

使用特定音階

王辰威 — 《阿勒頗》三弦協奏曲,影像搭配詳細譜例與段落解說

這首曲目由新加坡新銳作曲家創作,搭配影片譜面欣賞,必然會同意他對中東音樂做了深入的研究,此處主要僅討論在音階上的使用。以同是無琴格的三弦模仿烏德琴的微分音演奏,各種中東調式之間的轉換運用非常細緻。

事實上,像是作者在介紹中提出 Saba 調式象徵的傷感,都不難看出他著重在這些音階分別的背景意涵甚至歷史典故,不過這比較算在我認為第三階段的跨界範圍,此處光是各式中東調式音階的應用就已經出類拔萃。

Clap! Clap! — (P) Playfulness

複節奏特色運用

Clap! Clap! — (P) Playfulness,充分展現非洲的複節奏形式

這裡的節奏特徵,並非是引用單一、特定的地區節奏型態,反而是善加利用非洲音樂「複節奏(Polyrhythm)」的音樂特點。從這個大而廣概念出發,逐漸發展出不同拍數的循環,在交錯之中創造協和。

先是由二、四拍子的算法出發,接著疊進三、六拍的節奏,而拇指琴的旋律讓整體感受鎖定在四拍一組的律動。

Nahre Sol — First Tango

使用和聲進行與力度特色

鋼琴家 Nahre Sol 學習探戈的過程,與學習後創作的作品

鋼琴本來就是探戈(Tango)當中會使用到的樂器,但是這首曲子試圖展現作曲家對探戈的「印象集合」,而非僅為模擬單一風格。節奏上使用了探戈節奏的習慣,比如在一拍一下、等重的低音節奏中,拉長音而不演奏跳音(Staccato);和聲進行類似於大部分歐洲民謠,在一級與五級之間徘徊;總是在力度的動態上琢磨再三。

Nahre Sol 是位特別的鋼琴家,雖然主要是古典鋼琴出身,卻花了非常多時間充實自己在作曲、流行音樂和世界音樂領域等範疇,這部影片前半部講述她簡單學習探戈的經歷,從歷史、社會意涵出發,到大大小小的音樂特徵、編制和樂器等範疇,這樣的學習步驟,對於一個特定曲風的外行人來說,我認為非常值得參考。

第三階段

這個部分討論起來更加主觀,甚至有點虛無縹緲、難以歸類判斷基準,不過大致上,我會認為這一階段的跨界音樂,將素材擷取到更深入,並且移植到其他樂器上後重新設計的企圖更明確。

Ibrahim Maalouf — Beirut

改造樂器

Ibrahim Maalouf — Beirut,以小號演奏中東的微分音系統

中東世界的微分音(Microtone)遠不如想像中單純,絕對不是將十二平均律下的半音再對切一半就了事,每個音之間略為高低的差異都反映在各地的特色中。這部分可以直接分成三大區塊來討論,分別是以埃及為主的阿拉伯世界、伊朗與土耳其,各個文化區都有自己習慣的音程樣貌。

訪談中提及改造小號的想法由來

Ibrahim Maalouf 手上這支改造的小號可以說是這位演奏家最大的特色之一,他採納由其父親提出的想法:在小號上外加一個活塞,由左手食指演奏。類似的作法也可以參考黎巴嫩鋼琴演奏家 Tarek Yamani。

A.R Rahman, Ustad Ghulam Mustafa Khan — Aao Balma

移植演奏手法

A.R Rahman, Ustad Ghulam Mustafa Khan — Aao Balma,集合多位印度跨界音樂家

吉他手 Ramaswamy Prasanna 熟習南印度卡納提克(Carnatic)音樂與爵士樂,在這段吉他即興獨奏上使用大量的滑音技巧,很明確地模擬西塔琴的演奏方式,而不只是純粹擷取裝飾音放入既定旋律。

貫穿全曲的調式是卡納提克地區 Raga 中的 Kalyani(北印度稱 Yaman,基本上等價於西方教會調式的 Lydian),不過這個 Raga 在錄影演奏時是否有嚴格遵守對應的季節與時間,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坊間甚至有模仿西塔琴的效果器,這些由共鳴弦帶來音色上的神祕色彩,更能直接傳達印度半島的體驗:

改變音色,進而模仿西塔琴的效果器踏板

Maurice Ravel — Alborada Del Gracioso

拆解聽覺聲響效果並重組

Maurice Ravel — Alborada del Gracioso 鋼琴版

除了能見度頗高的比才(Georges Bizet)的《卡門(Carmen)》以外,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也在巴斯克地區長大,所以作品中有西班牙音樂的特色並不奇怪。

舉例而言,開頭呈現的和弦,音程上的不和諧來自佛朗明哥(Flamenco)吉他演奏時,常使用到空弦音而組成的聲響,而時值短的特色,則可以視為模仿同樣出自佛朗明哥吉他的手法 Rasqueado。

十九、二十世紀以後,西方的古典音樂家更積極且更具創意地使用世界音樂素材,如大家熟知的德布西(Claude Debussy)在聽過中爪哇甘美朗之後大受啟發。

英國作曲家 David Bruce 在以下這支影片中詳細地講解這首曲目,同時對比管弦樂的版本:

David Bruce 以拉威爾這首 Alborada del Gracioso 講解管弦樂配器法

不可諱言,創作跨界音樂的理由,有一部份是因為不可能寫出純粹的傳統音樂。但我認為這種想法並不可恥,畢竟每次遇上新東西,都是個很好的學習起點,受制於時間有限的前提下,人們不妨把握住自己能有興趣的事物,實現盡量深入的認識即可。

要學習一個曲風「聽上去就像的」的裝飾音有多難?曾有京劇樂手告訴我,戲曲人的活都在手上,給的譜過於詳細就會成為限制,那是一輩子的累積,我們必然只可遠觀。所以我在創作跨界音樂當中,最在乎的,是對不對得起這個文化,以及心態上足不足以給自己的作品有個交代。

把握每一絲好奇心,任何一個小聲音都能激發自己想像出一個新世界。

我是楊易修,現在是有序音樂的音樂總監,以學習世界民族音樂、傳承與發揚其文化、並融合創作出全新的聲響為志業。

歡迎大家關注有序音樂,也歡迎和我們合作。

--

--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