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3 : 各段配樂的擊破(有雷)

文|吳沛綾

電影《美國女孩》是今年以黑馬之姿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等七項大獎,並獲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觀眾票選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攝影的劇情長片,2021/12/3 起於全台各地戲院上映,也是我擔任配樂、有序音樂為音樂製作的第一部院線劇情長片。

配樂創作歷程會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於 12 月中前連載完畢。

前情提要:《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I :與導演相遇《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2 : 尋找屬於美女的靈魂

我想,在創作美女配樂、進行各段落處理,甚至選擇「要不要配樂」的過程中,一直有一些核心理念是不變的,而這些理念同時也是挑戰:

  1. 《美國女孩》本身,已經是,也應該要是(基於其寫實且訴說著家庭以及拍攝的方式)一部不用配樂也很好看的作品 — 意思是,電影中的情緒、邏輯以及劇情推動,應當是建立在剪接好的畫面上,而不是剪接刻意留比較寬廣的情緒空間給音樂去建立,更不是配樂壓過剪接去重新建立情緒。
  2. 我們希望這部片在觀影過程中,是看到這個家庭發生的種種事情,進而使觀眾同理、有感,觀眾是跟著這些演員這些人物的行為一起探索這整個家庭整個故事,連結到自身情感或把自己帶入這個家庭中,而不是讓創作者跳出來和大家說「這裡應該如何感受」。

因應以上這兩個理念,針對配樂的 spotting(雖然在此部作品我們沒有特別做一個面對面的 spotting session,而是根據剪接的修正、以及不斷的嘗試來決定 in / out 點的,關於這些專有名詞的初步介紹,可以看許久以前我寫的這篇:什麼時候下音樂? — 影像與音樂的時間關係(上) ,至於(下)由於我個人還在探索整件事,也常常覺得配樂遠比我想像的博大精深的關係,可能現階段還不知道要如何寫…),我們是從「真的有必要配樂」的段落著手,再來討論哪些地方如果加了配樂可以幫助整個敘事、情感的流動,或者哪些地方依靠剪接和聲音就可以達成目的;而針對「真的有必要配樂」的段落,也是不讓配樂在演員表演之前就把情緒定調,而是仔細觀察演員的表情、鏡頭的安排,晚一些、找最適合的時機出現且讓盡可能地隱藏其出入的痕跡,作為提點、加深情緒或讓表演看起來更順的作用。

另外,還有一個信念便是配樂上去後必須要讓電影更好看,就算只有一分的空間可以透過配樂來加分,我也要加好那一分,並且絕對不能抵消電影本身的好看。

以下,來和大家分享幾段配樂的溝通過程:

出乎意料順利的片尾 — 1

誠如前幾篇所說,在聊劇本時,我們只覺得馬場段落的配樂是必要的,但在收到初步剪接時(並非最初的剪接,而是結尾已是在陽台上的版本),立刻發現了片尾需要音樂,我想這個部分應當有看過電影的人都明白。

於是,開始創作配樂時,便是以這兩段落作為最先處理的配樂內容。

在開始合作後,鳳儀有天也跟我說了,這次合作的剪輯師是島嶼故事的剪輯喔!

哇,太開心了,我依舊記得當初 Zoe 合作的感覺。其實我們並沒有直接對口,而是,就在我看過初剪,將島嶼故事片尾的 Demo ,那種我只是想著情境做出來並沒有對畫面創作的 Demo,交給了導演林翰。幾天後,導演回傳了一個版本給我,裏頭的剪接,將我的配樂放入片尾前的一小段在海上的鏡頭,並依據我的音樂重新錯落地剪輯過。原來,當我的音樂再加上另一個人的創意和心靈交流,可以變得這麼美。當下看得快哭出來。

Zoe 在美國女孩做了一樣的事。他將我所創作的,替美國女孩這整個故事所寫的豎笛動機,嵌合到了片尾那些空鏡,再巧秒地讓空鏡長短不一地剪過,和音樂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節奏感。

鳳儀說,好喜歡這段音樂,配樂在片尾時,有一種讓觀者重新看待這個家的視角。

第一段確定的配樂出乎意料地順利,基本上就是我沒做任何事,但真的可以這麼順利嗎?有了如此美又饒富意義的片尾,著實讓我感到壓力更大。

難纏的馬場段落

有了片尾的配樂後,我們便開始處理本片的最難配樂的段落 — 馬場。

想到要處理馬場配樂我大概表情就像這樣吧

不像眾多影評如此深刻透徹分析馬場、馬對於芳儀的意義,我一直都屬於比較麻瓜的那群,可以理解馬所象徵的事,可以感受到馬就如同芳儀一般地不受控且欲掙脫,然而我總覺得自己理解與感受地稍淺。不過,我深刻地愛著這段魔幻的拍攝以及表演,也深怕我的音樂會毀了原先影像已經呈現出的質地。

於是乎,一開始我和鳳儀提議,「那不然我做做看那種,像是讓觀眾一起體驗、參與整個馬場的過程,不要引導太多情緒的配樂吧!」鳳儀馬上說好啊,通常我有什麼點子的時候她會讓我先嘗試。

那時的我,心裏其實已經有了既定的目標 — 我想當林強。

我的意思不是抄襲林強的配樂(就如同我不是要抄襲布拉姆斯一樣),而是影評、觀眾角度說得林強 — 他的音樂並不特別與劇情有直接關聯,但總使得片子多出了一個觀看的視角。我想,這樣子說不定很適合馬場這一段,讓大家內心各自解讀。

然而,在創作的過程中,音樂表現的私慾跑了進來 — 我忍不住讓芳儀在見到馬之前,用音樂呈現了像是對美國一切的思念、對家人的怨恨等種種思緒交雜的情緒,用了許多電子環境音的元素,也有一些首尾相映的作曲技巧,但為了讓這些內容不會太影響觀眾見到馬的狀態,我試圖讓元素們交錯,像是一張網子地織了起來 — 我想讓觀眾浸泡在魔幻中,音樂從在走廊要進馬廄前溜進,接著在芳儀發現馬不若她想像地好控制時收成簡單的音符,收在馬場結束後。

然而,鳳儀給了很多 notes 回來 — 大抵上而言,元素太多了。鳳儀想了想,希望我就單純聚焦在芳儀的內心吧,芳儀其實沒有想這麼多(而那些是我所想的,我身為創作者所干預的)。

再做了幾版,從芳儀見到馬後試圖捕捉芳儀除了表情以外的深層內心,到試圖用音樂把觀眾逼哭,或者用音樂表現一點點具有美國感的民謠音樂,讓音樂強化那個要遙望的遠方;鳳儀說,方向比較接近了,但可不可以拿掉電子的元素,並且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在不受限我的創作空間的情況下,讓馬場音樂和片尾做一個對照。

我說好,再出了一版。鳳儀說,很接近了,再調整一些些地方就好。Ver. 7 出現,鳳儀說,就是這個了,這就是芳儀的心情。

但心中一直覺得好像還是有哪裡不對的我,在拉長觀看尺度,約莫從馬場前 10 分鐘看到片尾結束,總覺得還是哪裡不對,我哭不出來,後面的和解也有點點跟不上,於是又出了第八版情緒稍稍濃厚一些的版本回去給鳳儀看,也附上我的筆記和緣由。

最後,經過更多人的聆聽和討論,第七版是大家心中最好的樣子。而我想在現有的觀眾回饋中,第七版較為克制的樣子,的確發揮了作用,協助片子的細緻地推進,到最後片尾結束,才讓情緒一陣襲來,而不是插手叫大家從馬場就開始爆哭。(雖然也是有些觀眾爆哭了)

我想,經過馬場這一遭的配樂來回討論,我學到了,不要試圖成為別人(林強大師),把我自己做到最好更重要。爾後,也有一些時刻會出現那種挑戰心與表現慾,我都會想起這一開始做馬場音樂的自己,雖然單聽音樂可能一開始的版本更抓耳、更豐富、更有機會被注意,但不是啊,我們要和芳儀一起經歷這段馬場的旅程,和芳儀一起蛻變與成長,我幹嘛一直像是華人父母般地充滿控制慾地介入哪。

出乎意料順利的片尾 — 2

某天,鳳儀跟我說,片尾斷黑後大概還需要半分鐘左右的音樂。

因為畫面斷黑後,沒有了戲,我頓時有點茫然,「那鳳儀,你希望這部片的餘韻是什麼呢?」有時,片尾會是最後的戲的延伸;有時,片尾則是整部片的總結;有時,不一定希望片尾音樂太過操弄。

「我想,這個家到最後,其實並不從此走向希望,而是理解了。理解了家的意義。」

於是,片尾的音樂便成了現在的樣貌,基本上是一版就過,而那時,我也是關著燈,一邊發自內心地彈著鋼琴,感受每一顆音符的重量與長度,思考著和聲、低音的該如何安排來讓這樣的理解不會太過明亮,或者太早給完答案,想著彼此互相理解、釋懷了的感受。

寫實電影的音樂拿捏

在做美女的配樂時,最困難的除了找到靈魂外,寫實電影的音樂份量該如何拿捏,是一大挑戰。

不像電影配樂教科書所寫的,配樂會出現的位置如 Main Title(註1)、Montage(註2),那些顯而易見且觀眾習慣接收音樂的位置,美國女孩的 underscore (註3)又不若許多賣座商業電影的氣味,有特別強調對白的意義,可以用上不少樂器但放成小聲的方式來處理。美女帶給人的感受溫暖,但基調壓抑;美女帶給大家的餘韻無窮,但故事是簡單的,所以樂器得是簡單的,音符也是。

可我們看到電影,若馬場配樂是第一個 In 點,那我們…是要煽情嗎?若沒有要煽情,配樂為什麼在這時候出現呢?僅僅因為馬場是個現實中卻帶有魔幻色彩的場次嗎?如果在這裡配樂第一次出現,會不會讓馬場成為了獨立在這個片之外的元素而不是靈光乍現了呢?

在這樣的來自製作團隊與我內心的詰問下,鳳儀問了我,如果還要在其他地方加入配樂,你覺得哪些地方可以幫助這部電影呢?

於是,我把我想到的地方列出來,附上每段的原因,鳳儀也把她想到的跟我說,我們互相討論戲、討論音樂進去會如何影響觀影、影響情緒,抑或是影響角色的意志。

基本上,其餘段落的音樂,便是在這樣細緻的關於「戲」與「情緒結構」的討論下,漸漸成形的。一來一往地嘗試,而且不能只看這場戲的前後,還必須帶著音樂看半部電影甚至整部電影,以保持著美女的不煽情,但又不斷推進。其中,也包含著和剪輯的互動,例如哪邊加長一點點的話,可以幫助配樂的進入更加自然,或哪些地方若早點 cut ,其實不需要音樂;或者和鳳儀說,有些地方到時候用聲音做,其實就足夠了。在處理這些段落和討論時,我想的一直都是這篇文最早說的那些核心,「讓觀眾去探索」而不是觀眾該如何感受,盡量不去做刻意的事,就算是畫外音的配樂,有些地方也要像原生自片中一般自然,頂多再加深一點或加上一些層次。

通常的情況下,配樂家會希望定剪再開始創作,畢竟最不可能會做白工。但我覺得要看情況,假如是美女這樣的劇組,我們能密切互動,甚至再和剪輯討論協調,大家一條心地希望嘗試出最好的電影的樣貌的話 — 從劇本開始,甚至從初剪開始,配樂都是可以提早加入的。當然,這也拜鳳儀溫柔的引導所賜,她不會只是要我們嘗試許多東西來減緩她的焦慮;

沒有一次的修改,是在浪費時間或消耗彼此,我們都知道我們在往更好的地方去。

然而,在做美女的配樂時,我心中其實一直有個隱憂,關於錄音的隱憂…

註1:Main Title,主標題,在配樂上指開頭場景到片頭字卡前的音樂,具有定調整部電影的功能。在美女配樂的討論時,我們曾經有討論過是否片頭要有音樂,但我認為,美女的世界既然是寫實的,既然這一切是要隨著觀影過程漸漸揭露並且體驗,我不只想不出片頭該有什麼樣的音樂才不會「定調」且定歪掉,也認為機場的環境音和對話足以撐起這部片的開場了。

註2: Montage,蒙太奇,由不同時空與角度的短鏡頭剪輯而形成的影像段落。

註3:underscore,意指與對白同時進行的配樂。

最終回:《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4: 絕對會被從前老師禁止的錄音方式

我們是有序音樂,本業為音樂創作與製作,但也不定期推出配樂與世界音樂知識文章,歡迎 Follow 我們的 Medium 或者 粉絲專頁! 相關邀約請洽 texturemusic.tw@gmail.com

--

--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