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沛綾 電影《美國女孩》是今年以黑馬之姿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等七項大獎,並獲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觀眾票選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攝影的劇情長片,2021/12/3 起於全台各地戲院上映,也是我擔任配樂、有序音樂為音樂製作的第一部院線劇情長片。 配樂創作歷程會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於 12 月中前連載完畢。 前情提要:《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I :與導演相遇 接下來的日子,趕緊更有意識地看片,並做一些筆記,以防不要再被鳳儀問倒,而她也的確希望我可以提些我認為好的寫實電影的配樂給她,印象中我提了《八十二年生的金智英》,並說了《分居風暴》從頭到尾都沒有配樂但好棒啊(真是無用的建議)。過沒多久,美女進入拍攝期,開始比較是華川製片在和我聯繫了,我們約看了一些拍攝素材。其實,在美女的製作流程,剪輯是會不斷在拍攝期間做一些 Assembly 的,記得那時,到水花電影的辦公室看素材,我超級驚艷於芳儀的氣場,「真的好像鳳儀小時候喔!」我亮著眼睛和華川說,但其實根本沒看過鳳儀小時候,只是憑藉著對她的認識來感受,年輕時的鳳儀就是這樣子的吧,清秀,聰慧,倔強。華川眨眨眼睛說,對啊,希望可以入個新演員。

《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2 : 尋找屬於美女的靈魂
《美國女孩》配樂創作歷程 — Part 2 : 尋找屬於美女的靈魂

文|楊易修 關於這個製作的誕生其實非常繁瑣,前因後果和各式細節可能足夠敘述個好幾天。在此先以一句話簡單介紹:《三郎》是我在北藝大跨藝合創學程的畢業製作,由祝福、廖佑祥與我共同製作(我最大的職責是北管統籌),由黃中岳老師指導,2018 年 6 月 10 日於九太音響現場演出並同步錄音錄影。 這個製作對我來說的里程碑,除了我獨立編曲的〈浮世〉一曲獲第十二屆 myfone 行動創作獎原創歌曲之首獎外,就是完整地將流行與傳統音樂同台呈現。在這之前比較專注在製作上的融合,所以這次嘗試的成功算是自己很大的突破。當初是我們三人先討論出這應該要是個概念式的演出,而非隨意拼湊曲目,接著由製作人祝福參閱大量資料後,提出由《活捉三郎》這齣戲作為背景,重新發展一部屬於現代的故事與撰寫三首流行音樂曲目。 跨藝合創音樂學程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是流行音樂,因此從編排段落到樂器選用,基本上都是循著這個核心原則:以主歌副歌、前奏間奏尾奏構成三首曲目,樂團則由 Band(吉他、貝斯、鍵盤、鼓、打擊)為核心,加入北管(武場鼓吹、文場絲竹)與爵士管樂組(小號、長號、薩克斯風)。其中北管組是使用排場的滿編(大、小鈔各一人)而非戲台上被靈活使用的三樣架(只會有一個鈔),一是為了北管的現場熱鬧氣氛(且嚴格說來,本劇是以音樂為主而無演員),二是希望在全劇最後一段的尾奏,能有一定種類的絲竹樂器(最後每人各操作一種),三是以流行音樂的考量,希望音色能再更多元(後續的混音都還能夠處理)。

《三郎》北管融合手法與概念
《三郎》北管融合手法與概念
有序音樂 Texture Music

電影配樂 / 作曲 / 遊戲音樂 / 劇場音樂 / 編曲,致力於電影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推廣。 網站:https://www.texture-music.com/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extureMusicTW/ 音樂創作、專欄邀約:contact@texture-music.com

Following